心理学家:青春期的孩子大脑正在“战斗”,家长看懂了,孩子就“有救”了来源:萨提亚育儿
青春期的孩子,他们的大脑会进行一种“理智”和“情感”的斗争。 这是因为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有着强烈的情绪感知能力,敏感、易怒、冲动,正是青春期大脑独有的特征。 一旦外界的刺激过多,孩子的“理智”就无法战胜“情感”,易失控是青春期不可控的行为。 那么,这样的孩子有哪些“不可控”的行为呢? 1.孩子的“情绪脑”发育旺盛,容易情绪激动 根据脑科学显示:青春期孩子的大脑,边缘系统(情绪脑)已经发育成熟,有着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。 但是,又因为前额叶皮层(理智脑)发育还未完善,孩子的洞察力、判断力、自我感知力、发现和认识危险的能力要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。 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其实是无法控制自己发怒和感情冲动,做事不计后果等。 2.青春期的孩子无法缓解焦虑 纽约大学曾在2007年发现:人的大脑在面对压力时,会释放一种名为THP的荷尔蒙。 THP能使成人缓解焦虑和紧张,却会使青少年更加容易焦虑。 因此,青春期的孩子,面对情绪很容易压抑自己,无法自主地排解,才会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抑郁症。 3.青春期孩子的大脑过度敏感 心理学曾经有一个实验: 研究人员给青少年和成年人看同样的一张“面无表情的人”的照片。 看完后请他们判断照片上的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。 实验结果发现:成年人都觉得照片里的人挺正常,没有善意,也没有恶意。 但青少年却普遍说:这个人看起来不友好。 青春期的大脑过度敏感,会过度解读情绪。 一点点敌意,都会让他们强烈反弹。 从这些生理上的发展来看,并非他们主观有意与成人作对,而是因为大脑没长全,他们无力控制自己。
纪录片《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症》中:14岁女孩子烨常常因为一些别人眼中的“小事”,而感到压力和焦虑。 她告诉父母她生病了,但是父母却觉得“一个孩子能有什么病”,因此无视她的“求助”。 漠不关心的父母,加速了子烨内心的焦虑,甚至让她有了自残的倾向。 一次,她在学校找不到剪刀的盖子,情绪崩溃的她用剪刀划开了自己的手指。直到她看到手指流血,才平静下来。 每一次向父母“求助”而得不到回应时,她就会自残。 直到有一次,她忍无可忍的情况下,当着父母的面摔东西、摔门、发脾气、情绪崩溃,父母才发现她真的生病了。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,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崩溃。 可是在父母看来,孩子只是小题大做、矫情;孩子变得倦怠厌学,则被视为想偷懒、不思进取。 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会让孩子感到“恐惧”,背后衍生出的叛逆更像孩子在控诉“我不被爱”。 有心理学家提到,孩子在青春期,最怕的两件事:恐惧与排斥。 ·被父母忽视的恐惧 ·害怕社交的排斥 其实,青春期的孩子是会倾向于“求助”父母,其实就是寻找安全感。 他们对社会排斥非常敏感,尤其是和同龄人在一起时,评价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。 这时候,如果父母的评价不是他们想要的,他们就会在同伴身上寻求认可,甚至让他们宁愿冒着高风险,也要选择去迎合周围人。 就比如“吸烟有害健康”,想必每个青少年都知道。 可是,当他们被父母忽视时,内心就更恐惧被他人排斥,所以即使他知道吸烟有害,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,也会去尝试有害的事。 父母给不够的安全感,也要在其他地方找回来。 《解码青春期》一书中写道: “当一个孩子不断地推他的父母,挑衅他的父母,不断地做这个测试的时候,其实他就是想看看父母爱不爱自己。”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“不被爱”。 因此当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,父母就该警惕:孩子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、我是不是给他的关注不够。 青春期的孩子,任何一点风吹草动父母都须提高警惕。给他关注、给他安全感,是孩子走向健康的唯一“解码”。 看懂孩子的“高敏感人格” 才能走进他内心
这些控诉在妈妈看来就是玻璃心,因为她觉得: “父母说几句都不行,太小题大做了,心理太脆弱了。” “自尊心”是青春期的孩子永不忽视的一样东西。 他关乎着孩子未来的人格走向,一旦有人对自己一点不好的评价,都能让他内心那颗脆弱而又自卑的心浮出表面,进而压垮他。 所以在父母的教育中,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。 起码父母要做到: 别当众教子,避免辱骂和当众批评孩子。 不要偷听孩子打电话,不偷看孩子日记。 青春期的孩子,就像一颗随时会被引爆的“定时炸弹”。 你不知道哪句话就会点燃他们的怒火,哪个动作就会逼得他们歇斯底里。 因此,父母需要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内心。 青春期是重塑亲子关系的黄金时期,是孩子留给父母调整教育方式的最后时期。 青春期的孩子: 对于“我”的概念越来越强烈,需要独立与自由,证明自己的人格。 敏感又任性,需要父母的看见与理解,支撑他强大的信念。 渴望被爱,千万别用忽视毁掉他的安全感。 只有家长读懂他们的内心,连接起沟通的渠道,教育才能发挥出作用。
文章分类:
亲子沟通
|